“中國制造”已經在很多個領域開花結果。如今,這股風終于也吹向了中國造的藥。
“曾經我們需要依靠默沙東援助的重組乙肝疫苗技術,去生產疫苗抗擊乙肝傳染病,但現在我們已經有多個自主研發的疫苗產品,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,進入國際采購清單,讓全球更多人受益于中國產品。”
“我們還有越來越多的創新藥正在走向歐美市場。例如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,不僅在美國進入了相關臨床指南,成為CLL/SLL的優先推薦治療方案,它還是首個年銷售額超10億美金的國產重磅創新藥。”
“這些在過去,都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!”入行數十年,幾乎親歷了行業發展的多個重要歷史時刻,但中國醫藥產業在短短十多年里取得的矚目成就,還是讓宋瑞霖這位老醫藥人忍不住驚嘆。
中國的醫藥創新,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蛻變?
起飛的中國創新藥
2018年,一部《我不是藥神》的電影火爆一時。影片講述的“天價救命神藥”的故事在當時擊中了無數國人的淚點:看病不僅難,而且貴。高昂的藥價經常就像一座大山,橫亙在患者的求生道路上,不可逾越。
但鮮為人知的是,這則“天價救命神藥”的故事背后,其實還隱匿著一段中國創新藥的辛酸往事。
就在2010年以前,中國市場上并沒有任何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,幾乎所有的創新藥都要依賴進口。沒有本土創新藥的參與,導致市場競爭不夠充分,這正是藥價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做自己的創新藥,也由此成為自上而下的決心。“在過去20年,我們國家主要是依靠人口紅利、房地產、低端制造業等快速發展,但現在遇到人口老齡化、少子化、勞動力顯著減少,加上房地產過剩、低端制造業逐漸被淘汰等發展瓶頸,國家因而從戰略上提出發展‘新’動力。”
“中國的醫藥行業在過去底子薄、依賴進口、高價藥導致可及性差。因此,國家就要大力發展‘創’造出更多新藥,避免被進口壟斷,為中國創造出更高價值生產力。”周頌(化名)專注醫藥健康領域投資多年,在他看來,發展創新藥不僅是“急患者所急”,更是中國經濟轉型所需的重要動能之一。
回顧中國創新藥發展歷史,宋瑞霖認為,其中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,2008年國家“重大新藥創制”科技重大專項的設立,“實實在在地讓產業界看到了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對醫藥行業的支持”。
“而2015年開始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的改革,又進一步為我們的醫藥創新發展提供了內在的推動力,使得中國的醫藥創新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和崛起。”宋瑞霖告訴《科創板日報》記者。
此后,中國創新藥開始一路狂奔。據初步統計,自2008年“重大新藥創制”專項啟動以來,我國已有90余個化學藥和生物藥獲批1類創新藥,40余個中藥創新藥獲批。特別是在2018年后,國產新藥占比迅速提升,同時臨床試驗數量也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。目前,我國每年研發的1類新藥約為20至30個,在世界范圍內已占據一定的比重。
國產創新藥的接連上市,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用藥選擇余地。國家醫保局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8年以來,醫保目錄通過醫保談判每年調整一次,在五年的時間里,累計有341個新藥(包括進口)通過談判以適宜的價格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。
在2017年以前,我們的醫保目錄當中沒有一個腫瘤靶向用藥,但在2023年版目錄中,這一數字已經從0增至74個(包括進口)。
僅在肺癌治療領域,繼2011年第一個國產原研靶向創新藥埃克替尼(凱美納)上市之后,又陸續有翰森制藥的阿美替尼、重慶艾力斯的伏美替尼等第三代EGFR-TKI抑制劑獲批,打破了進口產品一家獨大的局面。
而在市場定價和醫保支付體系的作用下,如今,國內第三代EGFR-TKI藥物每年的治療費用也從最初進口產品的約60萬元,已經大幅下降到大部分普通家庭都可以承受的水平。
張江的醫藥“創新經”
始建于1992年的張江,從建園伊始就把生物醫藥確立為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之一。經過30余年的迭代發展,張江目前已經成功將“張江藥谷”打造成為重慶生物醫藥產業一張閃亮的名片。
2023年,張江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收入達1630億元,同比增長23%;截至2023年底,張江1類新藥已累計獲批上市23個,創新醫療器械23款;2023年,全國共有4款國產創新藥成功出海,獲得FDA批準上市,其中有2款來自張江的本土創新企業,1款為張江共同研發。
上述數據,是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經過多年深耕的最新“成績單”。這里是中國創新藥研發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,有一個接一個的“首個、首發、首創”不斷涌現:
恩凱賽藥研發的一款治療卵巢癌的NK細胞注射液成為國內同類產品中首個獲美國FDA新藥臨床試驗許可的創新產品;
正序生物CS-101治愈重度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癥患者,成為全球首次通過堿基編輯療法治愈血紅蛋白病的成功案例;
君實生物特瑞普利單抗獲批用于肺癌圍手術期治療,這是我國首個、全球第二個獲批的肺癌圍手術期療法;
復星凱特奕凱達?成為中國首款按療效價值支付的生物創新藥……
這些“好種子”更加需要“好土壤”,張江的醫藥創新之所以璀璨奪目,離不開背后強大的生態體系。“張江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要走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,所以我們自始至終都致力于打造一片‘熱帶雨林’式的創新生態。”對此,張江生命科學產業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剛這樣解密道。
為了能夠更好地賦能企業的創新研發,據悉,張江不僅為入駐企業提供技術服務、資金、設備等,整個園區還整合了高校、高端人才以及各類不同的平臺。不論是本土還是外資,中小企業還是大公司,總能在這兒得到最豐富最快捷的資源,將一個好的概念更好更快地轉化為一個好的成果,然后再將一個好的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為一個好的產品。
“其中,公共服務平臺就有近200個,形成了從靶點發現到注冊上市、委托生產等涵蓋全產業鏈、全生命周期的專業服務體系。它們是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生態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加快企業的成長功不可沒。”劉剛介紹稱。
面面俱到的創新生態,不僅吸引跨國外企紛紛落戶,截至目前全球藥企前10強中有7家和醫療器械前10強中的6家都在張江設立了地區總部、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。這些大企業給張江的醫藥圈帶來了前沿方向引領、先進設施導入、產業賦能推動等諸多價值。
與此同時,很多本土大藥企同樣將張江視為了開啟創新轉型征程的第一站。作為最早一批扎根浦東張江的本土創新型制藥企業,翰森制藥早在2011年就將創新研發中心落戶張江。
近期,翰森制藥全球研發總部項目又在張江總部園啟動建設。在公司創新成果高效落地的階段,再一次選擇張江,在翰森制藥執行董事呂愛鋒看來,這正是基于張江完善的生態集群的天然選擇。
如今在張江,以羅氏、輝瑞等為代表的跨國公司,以再鼎、微創為代表的本土創新企業,以恒瑞、齊魯等為代表的國內大型藥企等并駕齊驅,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初具形態。
“30余年來,張江厚植開放土壤,孕育創新生態,打造了具有創新策源意義的快速增長點,加速讓創新藥從‘實驗室’走到‘生產線’,結出累累碩果。接下來,張江將繼續以國際標準營造一流的科創生態叢林,吸引全球資源紛至沓來,也將更多張江研發、張江制造的創新藥械走向世界舞臺。”劉剛說。
這是張江的現在,或許也會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未來。
免責申明:本文轉自互聯網平臺,不作為任何商業用途,僅作信息分享。如若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(重要提示:資料成功提交后,我們的專業服務人員將在24h聯系您,請您保持通訊暢通。)